编者按:
什么是“老鼠人”?年轻人光鲜的朋友圈后藏着怎样的心理褶皱?那些”躺平”的年轻人没能说出口的渴望是什么?为什么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又讨厌“爹味”说教?
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,但又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。
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,我们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,与从业十年的心理教师王佳莹进行深度对话。
过去十年里,三千余名大学生在这里卸下心防,袒露学业焦虑、亲密关系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。
当“躺平”成为口头禅,“内耗”变成日常状态,我们究竟该如何和当代的年轻人“交朋友”?
“大家好,我是(学号姓名),我……喜欢摆烂。”在大学心理通识课的第一节课上,一位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A这样进行自我介绍。
“摆烂”是什么意思?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,它似乎成了一种流行语,指的是人在面对压力或竞争时主动放弃努力,不再追求更好的结果。
把“摆烂”挂在嘴边的大学生们,他们真的在摆烂吗?
并不是这样。在王佳莹看来,这一标签指向的,是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压力、恐惧、无助、焦虑时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。
简单来说,就是暗示他人或是自我暗示,例如“我已经放弃努力,别再对我抱有过高期待”。这样即便结果不好,也能减轻自己内心的负担,避免因未达预期而遭受过多心理上的挫败感。
在王佳莹看来,“摆烂”不是原罪,而是一种信号。当大学生被这样的情绪困扰时,先别急着自我批评,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多一份理解而非纯粹的批判。
接下来,拆解“摆烂”。这是走出“摆烂”最重要的一步。在心理教育的通识课上,王佳莹鼓励学生们培养“审视的勇气”。
这门课没有期末考试,每位同学需要上交一份心理健康的成长报告,总结一学期的上课体会。学期末,学生A在他的成长报告中这样写道:
“但是,这门课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。它不再是让我简单地给自己贴一个‘喜欢摆烂’的标签然后躺平认嘲。它教会我如何去拆解这个标签:‘烂’是什么构成的?是源于家庭期待的压力转化成的逃避?是对失败恐惧的提前防御?是缺乏有效应对策略时的无奈之举?还是单纯的能量低谷需要休息?
我不再满足于用‘摆烂’二字笼统地概括自己复杂的状态和情绪。我开始学着去观察、去分析、去理解行为背后的‘为什么’,并尝试用更积极、更细微的方式去应对,哪怕只是从‘彻底躺平’变成‘挣扎着坐起来’配资论坛门户,或者从‘完全逃避’变成‘只逃避半小时然后试试看’。”
新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