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什么是“老鼠人”?年轻人光鲜的朋友圈后藏着怎样的心理褶皱?那些”躺平”的年轻人没能说出口的渴望是什么?为什么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又讨厌“爹味”说教?
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,但又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。
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,我们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,与从业十年的心理教师王佳莹进行深度对话。
过去十年里,三千余名大学生在这里卸下心防,袒露学业焦虑、亲密关系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。
当“躺平”成为口头禅,“内耗”变成日常状态,我们究竟该如何和当代的年轻人“交朋友”?
前段时间,一位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学生对王佳莹说:老师,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会叫自己“老鼠人”。
什么是“老鼠人”?这不是一种临床诊断,而是一种社会心理与行为状态。
“老鼠人”是指一种低能量状态,不想出门社交、昼夜颠倒、对自己没有信心、对未来也没有希望,就像生活在下水道的老鼠一样。
在心理咨询室里,王佳莹是“鼠鼠们”的倾听者。
“来自老师、家长、社会的外部批评、指责和要求,会被我们内化,变成自己内心的声音。好像我们的心里住进了一个批评者,那个批评者错误地以为,我们必须要足够好、必须要完美、必须要优秀才能避免被批评,并且那个批评者总是先发制人。他想:我都已经攻击自己了,别人总不能再伤害到我了吧。”在一次公开演讲中,王佳莹解读出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攻击。
而当“鼠鼠们”坐在王佳莹面前时,她首先是安慰。“觉得累,不想社交,不想出门,是很正常的情况。不要将正常的状态,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。越是状态不好的时候,越要对自己好一点。”
在王佳莹看来配资平台提供咨询,更应该引起大学生们注意的是,要客观分析“低能量”背后的原因,并有针对性地解决,才是缓和现状的最佳方式。
新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