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什么是“老鼠人”?年轻人光鲜的朋友圈后藏着怎样的心理褶皱?那些”躺平”的年轻人没能说出口的渴望是什么?为什么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又讨厌“爹味”说教?
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,但又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。
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,我们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,与从业十年的心理教师王佳莹进行深度对话。
过去十年里,三千余名大学生在这里卸下心防,袒露学业焦虑、亲密关系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。
当“躺平”成为口头禅,“内耗”变成日常状态,我们究竟该如何和当代的年轻人“交朋友”?
“我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?”在“内卷”的教育环境下,这是很多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。
对此,王佳莹的解答是,“如果家长们只注重结果和成绩,那就没有办法培养孩子真正的内驱力。他们培养的只是孩子对结果和成绩的‘驱力’。”
在多数家长的眼中,价值与成绩挂钩,也在潜意识里给学生形成一种印象——我只有成绩好,我才有价值。
于是,“优绩主义”就这样形成了,并牢牢硬控了当下的中小学生。
这样的影响通常是悄无声息的。即便进入大学之后,很多学生依然没有摆脱“优绩主义”的思维。面对比中小学更复杂、更激烈的竞争环境,一旦没有评上奖学金,或是考研失败,又或是绩点不理想,他们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,就会“碎”了。
在心理咨询室里,王佳莹看到过不少茫然无助的脸庞。这些学生,他们很优秀,但内在却十分虚弱。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自己的优点,也没有真正认可自己身上宝贵的价值。
“他们人生的桌面只有‘优秀’这一条桌腿。当结果受到影响外盘配资公司,整个桌面就直接坍塌了。”
新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